财政部关于将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4 06:42:55   浏览:907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将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将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1996年1月15日,财政部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我部财基字〔1995〕747号“关于将部分企业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有关财务处理办法的通知”已经印发,现对经国家计委、财政部批准将中央级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的建设单位和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如下:
一、建设单位的会计处理
1、使用拨改贷投资的建设单位,尚未办理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将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时,借记“基建投资借款-拨改贷投资借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以前年度拨款(预算拨款)”科目。
2、已经办理竣工验收,但尚未还清拨改贷本息的建设项目,将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时,借记“基建投资借款--拨改贷投资借款”科目,贷记“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科目,同时通知生产单位转帐。
二、企业的会计处理
1.企业未入帐的利息应补记入帐,借记“财务费用”(应补记当年的部分)、“递延资产”(应补记以前年度的部分)、“在建工程”、“固定资产购建支出”、“专项工程支出”(基建与生产合一的企业尚未完工的)等科目,贷记“长期借款”科目。
2.“拨改贷”资金属于逾期贷款的,转为国家资本金时,对于贷款罚息部分,借记“营业外支出--罚款支出”科目,贷记“长期借款”科目。
3.企业将“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时,借记“长期借款”科目,贷记“实收资本--国家资本”科目。
4.尚未摊销的“拨改贷”资金利息应分期摊销,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递延资产”科目。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事部 监察部


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发[1999]1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监察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监察局(室):
  最近,一些省市要求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解除问题予以明确。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现对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解除行政处分,按照谁给予处分,谁负责解除的原则,由批准给予行政处分的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办理。
  二、国家公务员受到开除以外的行政处分已改正错误的,按照《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人发[1996]82号)规定的期限予以解除。规定期限的起始时间,从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计算。
  改正错误,是指国家公务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没有再犯与受到行政处分的违纪行为同一性质的错误,也没有其他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违纪行为。
  三、国家公务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可以提前解除行政处分。提前解除行政处分的时间,不得少于规定的行政处分期限的一半。
  特殊贡献,是指国家公务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表现突出,有重大贡献,获得一等功以上奖励的。
  四、国家公务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有隐瞒其他严重错误,需要追加行政处分的,行政处分期限合并计算。
  在受行政处分期间,受到行政处分的国家公务员又犯错误,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以给予新的行政处分时,加重一档处分,行政处分期限合并计算。
  五、监察机关直接批准做出的行政处分,由批准的监察机关解除行政处分。
  上级监察机关对下一级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直接做出行政处分的,由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监察机关解除行政处分。
  六、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由监察机关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解除行政处分时,需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由监察机关解除行政处分。
  监察机关提出监察建议,由有关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的,由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解除行政处分;提前解除行政处分的,须征求提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同意。
  七、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应由受行政处分的国家公务员所在单位,根据受行政处分者改正错误的表现,向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做出解除行政处分决定的机关,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部门和受行政处分的国家公务员本人。
  八、行政机关做出解除行政处分决定,由人事部门按照任免权限,根据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并将有关材料归入本人档案。
  九、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做出解除行政处分决定,按有关规定报上一级行政机关备案。
  监察机关直接做出行政处分决定,向上级监察机关备案的,解除行政处分时,也应报上级监察机关备案。


人事部
监察部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

  民事司法鉴定是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案件审理提供科学证据,但是我国对一个案件民事司法鉴定次数尚无具体规定。在实践中,民事司法鉴定存在着“一事多鉴”的现象,这导致浪费司法资源,也威胁了鉴定结论的法定性和威严性。怀柔法院雁栖法庭通过调研,试图对民事案件“一事多鉴”的成因进行剖析并研究其对策。经调研发现,民事案件“一事多鉴”现象由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一是诉讼当事人“无理鉴定”容易形成反复鉴定。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死死纠缠,无休止地申请重新鉴定,以期通过多次、反复鉴定来形成对己方有利的鉴定结果。例如,有的鉴定意见的科学依据正当,法律程序也无瑕疵,但因该鉴定事项属于案内关键性证据甚至是定案的孤证,当事人以为推翻了鉴定意见就能胜诉或使原判决获得改变,因而要求反复鉴定。

  二是诉讼当事人“不配合鉴定”致使鉴定样本达不到法定鉴定条件而形成多次鉴定。因鉴定结论对自己产生不利诉讼影响,诉讼当事人不提供有效的鉴定样本,因而使一个鉴定事项多次鉴定后,因样本反复更换而结论各异,从而还形成了“多鉴不定”的困境。

  三是鉴定主体“不具备法定条件”致使多次鉴定。鉴定主体不具备法定资格,超越鉴定范围进行鉴定导致重新鉴定;鉴定机构对鉴定业务监管不严,鉴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出具的鉴定文书不符合法律与技术要求导致多次鉴定;鉴定活动受到外界非法干预,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出具不真实的鉴定意见,为再次鉴定预留了空隙。

  四是审判人员采信鉴定意见失当致使多次鉴定。在审判过程中,一个鉴定事项的同一鉴定要求往往会出现几个不同鉴定意见,由于对证据链的审查、衔接不够严密,或者对于孤证的过份信任,采信了欠客观的鉴定意见或者舍弃了真实的鉴定意见,引起当事人一方不服要求重新鉴定。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雁栖法庭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改善“一事多鉴”,提升鉴定效率,提高鉴定结论的法定性和威严性:

  一是完善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严格限制重新鉴定的提起。慎重启动鉴定程序并对重新鉴定限定相应的条件,并对申请重新鉴定的事由做严格的限制,通过严格程序,控制随意鉴定行为的发生,提高鉴定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二是建立司法鉴定风险告知书制度,明确鉴定风险。实践中,鉴定申请人对鉴定结果往往抱有希望,而对鉴定风险估计不足。当鉴定结论无法满足其预期期望的结果时,当事人往往对鉴定结论失去理智判断,这一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序上也催生造当事人要求重新鉴定的动机。

  三是规定限制重新鉴定的次数,防止案件陷入“重复鉴定”、“多鉴不决”的局面,从而平衡保护双方当事人权利,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

  四是完善司法鉴定结论的采认制度,确保鉴定意见采信正当。鉴定结论经法庭质证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对于鉴定结论的采信必须在判决中进行明示,以此来提高鉴定结论采信的可信度和对法官的鉴定采信形成必要的限制,避免以此引发的重复鉴定。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